close
.
作者:劉馨如(輔導老師)
日前看到新北市小二聲開始免費篩檢過動兒的新聞,引起身邊朋友一陣討論,擔心量表遭到濫用,讓更多孩子被貼上過動的標籤。校園充斥被診斷成過動兒的學生,當孩子有情緒、專注力問題,三步驟跟馬上著來:身分懷疑、建議就醫、接受服藥,普及化的評估流程,最後給孩子貼上「不正常」的標籤。
量表的使用得非常小心:問卷使用的語句、受測者對文字的理解、施測者對蒐集資料的使用…太多干擾影響測驗的判讀結果。具診斷效力的量表,施測者必須受過專業的訓練,在特定安排的情境下才得以進行,而新北市的這項措施,卻是由孩子將彌封過後的量表,帶回家給父母填寫。
量表所列出的觀察行為,發生的機率有多高?發生的程度是否視情境差異有不同反應,緊張、對子女行為要求較多的父母,可能填出的數值較高,孩子相對被診斷為過動的機率也較高,若孩子比較調皮好動,核對下來賓果!最後的下場是:家長不斷被說服讓孩子服用利他能,變得昏昏沉沉、食慾不振,自然看似過動的狀況解除了。但孩子是過動還是好動?過動是一種病,還是一種被汙名化的行為表徵?過動是誰造成的?是生理先天上的限制,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能量無法抒發?
身為學校的輔導老師,我看到的是僵化、枯燥的學習環境對孩子的限制。台灣的小學課程內容多屬靜態,班上若有比較好動的孩子,老師得花很多時間去處理孩子因坐不住引起的情緒,我曾經遇過一個孩子,老師在上課時拿著粉筆在黑板上畫,溫言軟語規勸得花很多力氣才能把孩子請下來。
是孩子的錯嗎?上課這麼無聊,有的孩子能自己找事做:發呆、塗鴉…,而這些孩子只是選擇了不同的遊戲,以度過枯燥乏味的課堂時間。
還有另一種孩子,下課時間不知道如何與同學正確的互動,我曾遇過孩子溜滑梯時喜歡把同學從上往下推、拿樹枝揮舞不小心擦到同學的臉,倘若發生意外,家長通常把矛頭指向導師,一位導師要照顧這麼多的學生,往往分身乏術,很多父母面對這樣的孩子,習慣否認孩子的問題行為,指責學校老師教得不好、孩子在家裡不會這樣,但在家裡孩子只需要和一到兩位兄弟姊妹互動呀!
面對這樣的孩子,該怎麼在有限的環境下提供協助?
一、提供其情緒發洩的管道:有些被誤判為過動的孩子,其實只是缺乏情緒抒發的管道,有些大人習慣用暴力制裁孩子的暴力行為,曾遇過一個孩子,每每在父母吵架隔天到學校打同學,經過幾次的相處,透過繪畫、遊戲,提供任意抒發情緒的場所,孩子漸漸能夠利用語言表達,說出生氣的感覺。
二、就讓他動吧:說服家長帶這樣的孩子,早上到校先跑操場兩圈,當天症狀便舒緩許多,或是找機會讓這樣的孩子跑腿,幫老師的忙,抓緊機會讓孩子能開心的動,在運動的同時大腦分泌腦內啡,讓孩子動得開心,問題行為也相對能夠減少。
台灣的教育環境無法提供孩子足夠的活動空間,孩子的行為問題一環扣著一環,如果能提供友善的環境與課程,是否能讓孩子旺盛的精力得以發揮,只是判定孩子有問題,讓孩子用藥,看似好像將行為問題控制住,卻扼殺了這些孩子可能滿腹的創造力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
過動並非是真過動,僅是一種名稱的總括,本人小孩為了這個病,困擾很大,經過聯合醫院評測和臺大醫學神經檢查,證實腦部某神經傳達出現斷層,有時因該問題,致使腦部運作產生不正常放電及壓制,故小孩呈現非常的"自閉",一點人際與交友能力都沒有,腦力的某區能力是低於同齡5歲,專注力非常差,忘東忘西,聽與作不能一致,老師說的完全記不住,寫黑板,就是跳行又跳字,考試幾乎只能完成1/4,還有非常嚴重的憂慮症,經醫師建議且保證無副作用,開始服用"利他能(短效.長效)"~...但就是覺得"怪".......為此,本人特別去美國研讀此相關科系,回國後立即停服"利他能",醫師騙人啦!!根本只會惡化小孩的病症......之後,本人只能努力朝向有利身心的部份去改善,至於評鑑根本是濫判,幾個沒實務親身經驗的評鑑員,總以理論來作研判,我的小孩並沒列入,至於有沒有濫權判定,我說"有",因為我們主治醫師並非是來評鑑的"醫師",所以這個評鑑醫師判斷,我的小孩不是.因此...自此小孩所有的就學保障都全沒了,試問....以上發生的問題,學校老師明明都知道,卻為了自身教學績效,全不寫在學籍備註,也沒通知過家長該怎麼處理,導致小孩學程都被當作是一個"奇怪的小孩",這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現象......且非常不專業的評鑑.(ps.我的小孩與家屬之間的串聯,應該是遺傳病,而且是傳男不傳女,家族女生智商.學歷都非常高,唯獨男生發病,另一發現,女生不發病,但女生是帶傳因子...)
.
作者:劉馨如(輔導老師)
日前看到新北市小二聲開始免費篩檢過動兒的新聞,引起身邊朋友一陣討論,擔心量表遭到濫用,讓更多孩子被貼上過動的標籤。校園充斥被診斷成過動兒的學生,當孩子有情緒、專注力問題,三步驟跟馬上著來:身分懷疑、建議就醫、接受服藥,普及化的評估流程,最後給孩子貼上「不正常」的標籤。
量表的使用得非常小心:問卷使用的語句、受測者對文字的理解、施測者對蒐集資料的使用…太多干擾影響測驗的判讀結果。具診斷效力的量表,施測者必須受過專業的訓練,在特定安排的情境下才得以進行,而新北市的這項措施,卻是由孩子將彌封過後的量表,帶回家給父母填寫。
量表所列出的觀察行為,發生的機率有多高?發生的程度是否視情境差異有不同反應,緊張、對子女行為要求較多的父母,可能填出的數值較高,孩子相對被診斷為過動的機率也較高,若孩子比較調皮好動,核對下來賓果!最後的下場是:家長不斷被說服讓孩子服用利他能,變得昏昏沉沉、食慾不振,自然看似過動的狀況解除了。但孩子是過動還是好動?過動是一種病,還是一種被汙名化的行為表徵?過動是誰造成的?是生理先天上的限制,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能量無法抒發?
身為學校的輔導老師,我看到的是僵化、枯燥的學習環境對孩子的限制。台灣的小學課程內容多屬靜態,班上若有比較好動的孩子,老師得花很多時間去處理孩子因坐不住引起的情緒,我曾經遇過一個孩子,老師在上課時拿著粉筆在黑板上畫,溫言軟語規勸得花很多力氣才能把孩子請下來。
是孩子的錯嗎?上課這麼無聊,有的孩子能自己找事做:發呆、塗鴉…,而這些孩子只是選擇了不同的遊戲,以度過枯燥乏味的課堂時間。
還有另一種孩子,下課時間不知道如何與同學正確的互動,我曾遇過孩子溜滑梯時喜歡把同學從上往下推、拿樹枝揮舞不小心擦到同學的臉,倘若發生意外,家長通常把矛頭指向導師,一位導師要照顧這麼多的學生,往往分身乏術,很多父母面對這樣的孩子,習慣否認孩子的問題行為,指責學校老師教得不好、孩子在家裡不會這樣,但在家裡孩子只需要和一到兩位兄弟姊妹互動呀!
面對這樣的孩子,該怎麼在有限的環境下提供協助?
一、提供其情緒發洩的管道:有些被誤判為過動的孩子,其實只是缺乏情緒抒發的管道,有些大人習慣用暴力制裁孩子的暴力行為,曾遇過一個孩子,每每在父母吵架隔天到學校打同學,經過幾次的相處,透過繪畫、遊戲,提供任意抒發情緒的場所,孩子漸漸能夠利用語言表達,說出生氣的感覺。
二、就讓他動吧:說服家長帶這樣的孩子,早上到校先跑操場兩圈,當天症狀便舒緩許多,或是找機會讓這樣的孩子跑腿,幫老師的忙,抓緊機會讓孩子能開心的動,在運動的同時大腦分泌腦內啡,讓孩子動得開心,問題行為也相對能夠減少。
台灣的教育環境無法提供孩子足夠的活動空間,孩子的行為問題一環扣著一環,如果能提供友善的環境與課程,是否能讓孩子旺盛的精力得以發揮,只是判定孩子有問題,讓孩子用藥,看似好像將行為問題控制住,卻扼殺了這些孩子可能滿腹的創造力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
過動並非是真過動,僅是一種名稱的總括,本人小孩為了這個病,困擾很大,經過聯合醫院評測和臺大醫學神經檢查,證實腦部某神經傳達出現斷層,有時因該問題,致使腦部運作產生不正常放電及壓制,故小孩呈現非常的"自閉",一點人際與交友能力都沒有,腦力的某區能力是低於同齡5歲,專注力非常差,忘東忘西,聽與作不能一致,老師說的完全記不住,寫黑板,就是跳行又跳字,考試幾乎只能完成1/4,還有非常嚴重的憂慮症,經醫師建議且保證無副作用,開始服用"利他能(短效.長效)"~...但就是覺得"怪".......為此,本人特別去美國研讀此相關科系,回國後立即停服"利他能",醫師騙人啦!!根本只會惡化小孩的病症......之後,本人只能努力朝向有利身心的部份去改善,至於評鑑根本是濫判,幾個沒實務親身經驗的評鑑員,總以理論來作研判,我的小孩並沒列入,至於有沒有濫權判定,我說"有",因為我們主治醫師並非是來評鑑的"醫師",所以這個評鑑醫師判斷,我的小孩不是.因此...自此小孩所有的就學保障都全沒了,試問....以上發生的問題,學校老師明明都知道,卻為了自身教學績效,全不寫在學籍備註,也沒通知過家長該怎麼處理,導致小孩學程都被當作是一個"奇怪的小孩",這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現象......且非常不專業的評鑑.(ps.我的小孩與家屬之間的串聯,應該是遺傳病,而且是傳男不傳女,家族女生智商.學歷都非常高,唯獨男生發病,另一發現,女生不發病,但女生是帶傳因子...)
.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